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对全球文化交流带来的挑战,使得人们反思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如何使不同文化的碰撞既能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又能充分拥抱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机遇?以往的研究认为拥有包容性社会认同和支持多元文化的个体更可能与文化多样性和谐共处,但这却忽视了个体对自身文化依恋的影响。为解决这一矛盾,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侯玉波课题组系统探讨了文化依恋的内涵、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在群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于2023年8月11日在国际著名心理学杂志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在线发表。

这项研究首先构建了文化依恋的测量工具,然后运用潜在剖面分析,在中国的广府文化人群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本地人群中区分出了四个依恋子群体——安全型、倾注型、弥散型和回避型依恋。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类别逻辑回归分析和均值相等性检验等方法,系统探索了文化依恋在社会层面、人际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前因变量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群际接触质量及个体的一般依恋都能预测安全型文化依恋,安全型文化依恋的个体表现出更多包容性,持有更少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倾向;这些人同时拥有适中的群体自尊,更愿意与外群体进行接触,在跨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更高的文化适应力和心理健康。这些结果对理解和培育文化依恋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文化政策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文章的第一作者刘远泽为侯玉波课题组的硕士生,侯玉波副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康萤仪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1125)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学者计划(SRFS2122-4H01)共同资助完成。文章通过Gold Open Access开放获取。

Liu, Y., Hou, Y., & Hong, Y-y. (2023). The profiles, predictors, and intergroup outcomes of cultural attach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31190753.


2023-08-13